“渔樵”二字,寄托了太多中国文人的出世情志,如《西游记》中渔樵的诗词唱和:
烟波万里扁舟小,静依孤篷,西施声音绕。涤虑洗心名利少,闲攀蓼穗蒹葭草。 数点沙鸥堪乐道,柳岸芦湾,妻子同欢笑。一觉安眠风浪俏,无荣无辱无烦恼。
云林一段松花满,默听莺啼,巧舌如调管。红瘦绿肥春正暖,倏然夏至光阴转。 又值秋来容易换,黄花香,堪供玩。迅速严冬如指拈,逍遥四季无人管。
可惜,越剧《风雪渔樵》里的朱买臣,虽为樵夫,亦与渔翁交游,却并非《西游记》中那般对世情真正看透的“贤人”,明晓“争名的,因名丧体;夺利的,为利亡身;受爵的,抱虎而眠;承恩的,袖蛇而去。算起来,还不如我们水秀山青,逍遥自在,甘淡薄,随缘而过。”他的满腹锦纶混渔樵,全因功名无缘万念灰。所以此“樵”不仅全无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“樵”之洒脱,且更多了怀才不遇的愤懑。待其被妻子逼迫写下休书,孑然无依时,更添了受辱含恨的怨戾。
其实,古来大多数不得志的中国文人,皆有长门弃妇之叹,自怨自艾间渐失去平常心,恨不得“一举成名天下闻”,而后衣锦还乡,如苏秦般,对前倨而后卑的亲人们,感慨一番:“贫穷则父母不子,富贵则亲戚畏惧。人生世上,势位富贵,盖可忽乎哉!”所以如《封神演义》中姜子牙与马氏,《烂柯山》中朱买臣与崔氏,以及《聊斋》中“姊妹易嫁”等故事才久传不衰。此种故事虽然情节简单,却是快意恩仇直抒胸臆,往往给人酣畅之感。
只是酣畅归酣畅,难免产生些有失中正的不和之气。就如《汉书》中那真实的朱买臣,拜为太守后,“衣故衣,怀其印绶,步归郡邸”,故意让人轻视他,而后亮明身份,任“坐中惊骇,白守丞,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”。而后遇到前妻,“驻车,呼令后车载其夫妻,到太守舍,置园中,给食之”,以致前妻难忍羞辱,“居一月,妻自经死。”此等扭曲心理,殊非祥兆,日后命丧官场倾轧,不足怪也!
或许元杂剧《朱太守风雪渔樵记》太想抹平困了朱买臣毕生的忿戾,于是妙笔一挥,给了他休妻原为岳父欲激励他的安排,当大白时,前嫌冰释。功成,且一颗偏郁将入魔道的心也归于平正,这才可谓。
越剧《风雪渔樵》以元杂剧为蓝本,天然比同为朱买臣故事的昆曲《烂柯山》温美。只是为了在荣归见妻、大白之外再造,又增加了妻子心冷而去、跪雪求妻回头的情节。
以我浅见,这增添的情节,本可成为超越元杂剧的神来之笔:当朱买臣的妻子刘玉仙发现朱买臣终于如她所望出人头地,却已成了只知泄私愤,甚至失去理智的颠谬之人时,想必该明白“功名如梦、不若淡泊;巧心安排,反葬天真”的道理了吧。当听到刘玉仙唱道:“依然是云在青山月在天,依然要平常心境平常过,疏疏淡淡对坎坷……只要你好我就安,缘不可求心可求”时,我真不禁拍案叫绝!暗呼:“好啊,此女竟是悟了!”只是,人之所以为人,原就是因为须臾醒悟朝暮困惘,她虽知该当淡看前缘,却仍困在情字中超脱不得。——编剧将刘玉仙在“色”与“空”间的徘徊挣扎,真是描画得入木三分。
反观朱买臣情感起伏的处理:当其知道后,懊悔不迭,对妻子又是感激又是愧疚——仅此而已!着实写得平庸。这本是个朱买臣被醍醐灌顶,恍悟自己半生失意也好、得意也罢,总是困于仇忿,太过无聊,于是消除戾气,放下执着,回复平常心的大好机会。可惜,编剧却放弃了让他思想升华的机会,令原本可寓出禅机妙理的故事,跌回到简单的“励志”与“爱情”的层面。以致让人看了若有所失,反而平添了几分对“奋发图强”与“追名逐利”,“快意恩仇”与“宽宏大量”的迷惑。
因为朱买臣这个角色的不完美,倒给了饰演他的演员更多的表演空间。如果说《黄道婆》中的张明谦含蓄内敛,情绪心思的体现更多是在眉尖眼角不经意的细微处;《风雪渔樵》中的朱买臣则是大起大落、大悲大喜,在舞台上简单的张扬一番固然可保无功无过,但若要彰显出他在不同境遇间心态变化的层次,无过无不及,却也极考验功力。
开篇处醉酒于山野,落拓、孤寂、颠闷,却又隐隐可见确有才情,颇有几分徐渭“半生落魄已成翁,独立书斋啸晚风,笔底明珠无处卖,闲抛闲掷野藤中”的韵味。
与妻子共御风寒时的温馨,虽是撒赖却不失赤子天真,呈旖旎之趣,亦令观众明白了对于这饱经世态炎凉、郁郁不得志的男子,妻子是他生命中唯一的美好与寄托。所以当妻子与他反目,逼他写下休书,逐他离开家门时,他的绝境并不是衣食无靠,而是心底最后的一线光明消失了,此后的戾气冲天也便顺理成章。
雪堂道行禅师曾言:“学者气胜志则为小人,志胜气则为端人正士,气与志齐为得道贤圣。有人刚狠不受规谏,气使然也。端正之士,虽强使为不善,宁死不二,志使然也。”刘玉仙父女盼望朱买臣知耻近乎勇,却不明白如此激起的不是“志”,而是“气”。
非常喜欢程元娜的声音,每次欣赏,总觉得一次比一次空灵清妙,似闲云飞渡,又似鹤舞九天。当她唱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……” 更有种宝剑匣中鸣的气韵!别人要用扬眉吐气、蟒袍玉带演绎人物的发迹,她却是用声音已描画出人物发迹前的朕兆。
只是朱买臣衣锦还乡后的“有怨抱怨有恩报恩”,那积郁成疾后终得宣泄的张扬,与仇恨蒙眼抹杀了心底挚爱的偏狂,演来就略显形足而神欠了。这或许就是专职演员与票友的差异:专职演员力求“演角色”形神兼备,以千面傲世;票友作为爱好者则是“演自己”更如鱼得水,从而畅己娱伴。想来程元娜姐姐性情恬和中正,更适合演君子,故难与“刚狠不受规谏”时的朱买臣心神契合吧。
大白后,限于剧本,只剩下朱买臣对妻子忏悔求饶的戏份,真挚则真挚,只可惜缺失掉“心上蒙尘尽去、宝珠终放光芒”的妙境,否则以程元娜的灵透,必能把朱买臣顿悟后恢复平常心的状态,演绎得让人眼前一亮的。
刘玉仙这样外柔内刚的善良女子,恰是赵丹宇演来最显得心应手的一类角色。观看《黄道婆》与《红楼梦》后,我曾尽我全力描绘她的美好,虽然词穷文陋,却也盼读者明了:她塑造的正是我心目中最最完美的女子情貌。
哪怕是最生气,如父亲亡故丈夫仍酒醉不醒,她咬牙念出“朱买臣”时;哪怕是最“凶悍”,如对朱买臣破口大骂极尽嘲讽时;哪怕是最悲痛,如被朱买臣当众羞辱后独自离开时;哪怕是最愤恨,如将追赶来的朱买臣拒之门外时……她仍是那么美好!全完不会惹人产生一丝烦厌。“外柔内刚”说来容易,但多少演员受自身气质心性底蕴所锢,使出吃奶的劲也只能演出个“外刚内刚”来啊!
而赵丹宇的声音,也越来越显刚柔并济,若比作书法,当真是既得子昂之温润娴雅,又得清臣之挺然奇伟。
令人惊喜的是,北京小百花的整体水平日益提升。刘二公、王安道、水妹、王妈,每个角色戏份虽不多,但都性格鲜明,各得妙趣。饰演杨孝天的褚美娇,更是嗓音清越,叫人闻声便精神为之一振。